覃怀文化研究院
我校的覃怀文化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,至1991年,组织了覃怀学社。期间经过多次更名,2018年9月,经学校研究批准,成立覃怀文化研究院。
服务教学科研,组建学术队伍,研究成果丰硕。近年来,科研团队成员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,出版著作近20部,承担完成了50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。
服务焦作文化建设,不遗余力,成果斐然。研究中心启动了《覃怀文化研究丛书》的编纂工程,出版《文化修武》《修武碑刻辑考》等著作。参与《中原文化记忆(焦作卷)》《文化焦作》等著作的撰写,并完成了清乾隆五十四年《怀庆府志》的校注。积极参与焦作市重大文化工程——《焦作文化大典》的编写工作。
宣传地域文化,展示文化焦作。研究中心人员多次接受中央、省市媒体的采访,尤其是在2012年,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《河内名郡》中点评了司马懿的历史功过;2014年,在中央四套《国宝档案·中原名流》介绍了韩愈、汉献帝、怀庆商帮等焦作文化元素,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。
电子电气工程技术研究所2018年9月正式立项成立。研究所成员由从事物理、电子、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,现有成员11人,郭书霞任研究所所长,蒋海涛任研究所副所长。近年来课题组成员与企业合作完成两条电子组装小型流水线的建设,开发两种电子产品,完成纵向项目7项、横向项目4项,发表学术论文SCI(6篇)、 EI(4篇)、核心(10篇),出版学术专著1部,授权专利3项。本研究所以科教融合、分工合作为指导思想,开展电子、电气领域基础理论、新技术、工程实践的研究。本研究所将通过课堂、自媒体等方式开展电子、电气领域的科普宣传,为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服务,通过参与校内相关电子、电气的项目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服务,通过项目合作研发的方式为企业服务。
旅游文化研究所
负责人李鸿才教授,是焦作市管专家、焦作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咨询专家库专家,学术造诣较深。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余篇,出版专著1部、教材8部,主持、参与省部级课题8项。其中主持完成的焦作市人民政府课题获得了第五届(2014年度)河南省发展研究三等奖。研究所现已形成一支高级职称4人、研究生以上学历8人的研究方向相近、能团结协作、联合攻关的10人科研团队。近五年来,团队共结项课题30项,其中省部级项目5项,发表论文30余篇,举办学术活动15次。同时,积极服务地方经济,部分成员被聘为行业企业专家,参与焦作市行业规划和建设,培训旅游业在职人员累计5000人次;与焦作市旅游局等合作出版专业教材2部,开发旅游路线20条。
应用数学研究所
应用数学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8名,其中教授1名、副教授2名;硕士8名;高级调查分析师6人;持有保险代理人资格证3人。部分研究人员担任河南省数值计算与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,以及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,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,焦作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。目前,应用数学研究所主要有优化理论及应用、调查分析及大数据处理、基础数学理论及应用三个研究方向。数学建模实训室(云机房)51台计算机,可直接服务于研究。
所长张曙光,男,现年54岁,中共党员,副教授,理学硕士,主要从事优化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。
2015年以来,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人员,先后完成纵向课题研究13项,开展横向合作项目研究8项;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8篇;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6部;发明专利4项。
研究所注重培养我校学生应用数学意识,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,荣获国家二等奖2个,河南省一等奖18个。
研究所先后联系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(多氟多控股)、国家统计局焦作调查队、焦作市统计局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焦作市分公司、焦作市太平洋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、焦作昊林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,已与5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,立项横向课题8个,研究成果给合作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。
展望未来,任重道远。我们将继续坚持“立足师专教学科研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”宗旨,勇于创新,开拓进取,以科研促教学,在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为焦作师专再创辉煌贡献力量,为焦作乃至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传统手工艺研究所
研究所所长为美术学院副院长谷东方,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佛教物质文化遗存的调查和研究。研究所副所长为美术学院教师黄晓静,致力于焦作地区绞胎瓷的设计与制作。研究团队十人,均为美术学院教师,分绘画与设计两个专业方向。团队成员虽对于传统手工艺有些零星了解,但都不系统,需要在调研过程中强化焦作地区传统手工艺的技能,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补充,更加系统化和立体化。
研究团队近五年来多次参加绘画和设计比赛并获奖,发表论文多篇。目前,研究所仅与绞胎瓷进行合作,主要合作方向为产品研发和教学,取得一定成果。下一步着力于搜集、整理、研究分布在焦作地区的各类手工艺制作,并与其中优秀的工艺进行合作,发挥高校优势研发工艺产品,同时将适合的工艺制作引入课堂教学,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专业教学。
国学教育研究所
国学教育研究所是焦作师专直属的校内科研机构,设有国学与语文教育研究、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、国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等研究方向。研究所以文学院的国学师资为基础,整合学校相关研究资源,开展国学经典研究和国学教育研究,传承国学精髓,服务地方发展。
该研究所负责人为孙向华、申晓辉,成员有司小同、李静平、张凤梅、申华岑、赵翠明、卢海、张娟、石立干、邢怒海等。五年来,主持完成《中原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研究》等省部级、地厅级课题共48项,公开发表论文《宋代“剩男、剩女”考》等14篇,出版著作《散文欣赏》等10部。开展国学讲座,举办古诗词吟诵培训,接受媒体采访等,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白居易文化研究所
焦作师专白居易文化研究所作为高等学校白居易研究学术机构,在全国不多见,是河南省第一个。
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副会长、焦作市市管专家焦尤杰任所长,焦尤杰不仅是目前全国发表白居易研究学术论文最多的学者,也是河南省高校里为本科生开设、讲授白居易研究课的第一人。
机构初建,正在全力培养青年教师从事白居易研究。
近五年白居易研究成果:发表论文26篇,出版著作1部,引进资金4万,主持白居易研究项目8个。
应邀在中原大讲堂焦作讲堂举行焦作文化与白居易研究系列讲座,为郑州白居易文化园布展多次提供学术咨询论证,为洛阳白居易宅院的恢复与重建多次提供指导建议,指导河南省白氏后裔编纂白居易家谱。
太极文化研究所
负责人冯文昌,男,1968年2月出生,硕士,副教授 ,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系,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、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、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、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、焦作市市管专家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,现任体育学院体操武术教研室主任。
研究所现有成员15人,其中教授3人,副教授3人,博士2人;是一支研究方向相近、研究目标明确,在省内同类院校有一定的研究优势和研究特色的研究队伍;所有成员均具硕士以上学位,在职称、学历、年龄、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。
本研究所秉持以服务焦作区域经济发展、传承地域体育文化为己任,通过融合和嫁接国家发展战略,不断加大区域体育文化研究力度,提高团队成员产、学、研及成果转化能力,打造省内一流研究团队和研究品牌。同时,团队成员积极为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谏言献策,提供了一手的研究资料,与焦作市体育局和旅游局展开了多年的合作并取得相应成果:近五年发表论文125篇,其中核心58篇;承担各级课题62项,其中主持43项,参与21项,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9项;获得专利9项;著作5部。
功能材料研究所
功能材料研究所以研究、开发各种功能材料,包括用于水处理净化的吸附材料及污染物降解的光催化材料为主线,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致力于建成区域先进功能材料研发平台,打造师专功能材料行业品牌形象。
该所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,其中教授1人,副教授4人,博士学位教师1人,硕士学位教师5人。该所负责人许文静老师,副教授,市管专家,市优秀教师,近5年主持省级项目3项,以第1作者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5篇,其中SCI论文10篇。
该所近五年承担研究项目15项,其中省级5项,发表核心以上论文30余篇,其中SCI文章10余篇,申请及授权专利5项。与多氟多焦作伴侣纳米有限公司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,对小微化工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。
合成技术研究所
合成技术研究所,依托于焦作师专理工学院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研室,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反应和合成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,包括有机杂环和多环化合物的合成工艺研究、有机活性药物及中间体的筛选以及有机金属催化反应的应用研究。研究所现有成员8人,其中教授1人,副教授人,讲师1人。
研究所所长张文生,理工学院副院长,教授,有机化学专业博士,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,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,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,焦作市市管专家,河南省化学会理事。副所长李炎,有机化学专业硕士,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完成人,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多年,发表多篇SCI学术论文。
团队成员近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项,教育厅创新人才项目1项,教育厅和科技局应用及基础研究项目多项。
生物环境研究所
所长刘永英,副教授,博士。研究方向为苔藓植物学、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,主持参与完成各类课题数十项。发表相关专业文章40余篇。副所长牛俊英,副教授,博士。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、鸟类生态、湿地恢复。发表相关专业文章20余篇,常年从事鸟类多样性监测。
目前研究团队由9人组成,全部成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。
服务定位: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监测,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合理化建议。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,为地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献计献策;②依托课堂教学,培养园林园艺专业技术人才、生物与环境相关方面教育人才;③通过科普教育等形式服务社会,增强民众自然保护意识,提高学校社会效益。